文章最後更新於 07/22/2024 by aillynotes
會想分享這一篇,是最近看到有一篇轉發我的FB post、但搭配的用語是『(美國)除了租金以外大部分東西物價都比台灣便宜』,而這句話是完全跟我在美國生活經驗相反的,所以就決定整理一篇我在美國的物價體驗記錄,討論的項目按照美國CPI的組成項目逐項分析。

1. 往下閱讀前說明
1.1. 物價指數包含哪些?
往下探討『物價』這個問題時,也先定義一下『物價』的組成項目有哪些,依照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食品和飲料 food and beverages
- 住房費用 housing
- 衣著和鞋類 apparel
- 交通費用 transportation
- 醫療保健費用 medical care
- 娛樂和文化活動費用 recreation
- 教育費用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 雜貨和其他商品費用 other goods and services
- 消費稅 sales and excise taxes
主要是要反應消費者日常支出的情況,這些項目的權重會因地區而異,例如在某些地區,住房費用可能會佔CPI的較大比重,而在另一些地區,食品和飲料可能更為重要。CPI通常用來反映物價水平的變化,而通貨膨脹是CPI變化的一個結果。而且CPI是Fed用來追蹤物價變化的指標之一。
The CPI represents all goods and services purchased for consumption by the reference population (U or W). BLS has classified all expenditure items into more than 200 categories, arranged into eight major groups (food and beverages, housing, apparel, transportation, medical care, recreation,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goods and services). Included within these major groups are various government-charged user fees, such as water and sewerage charges, auto registration fees, and vehicle tolls.
In addition, the CPI includes taxes (such as sales and excise taxes) that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ices of specific goods and services. However, the CPI excludes taxes (such as income and Social Security taxes) not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he purchase of consumer goods and services. The CPI also does not include investment items, such as stocks, bonds, real estate, and life insurance because these items relate to savings, and not to day-to-day consumption expenses.
Source: Consumer Price Index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gov)
1.2. 美金台幣匯率換算
以下文章的內容,基本上講到美國花費我會直接標USD、講到台灣消費我都是用NTD,會盡量在跟金額有關的數字都加上幣別已讓讀者的體驗更好,如果是美金的話,換算方便可以直接『乘以30』得到大概的台幣數額。美金兌台幣長年都在28-32間移動,所以直接用30換算其實並不失真。
1.3. 美國生活費取樣地點
以下分享的真實美國花費&物價體驗,主要都是擷取美國西岸大城市的經驗。而這樣拿來比較是否有代表性?我個人認為是有的。
多數人在討論台灣的物價飛漲、可怕房價等,都是拿台北或其他台灣最繁榮的都會區來對標,也幾乎沒人拿桃園或雲林來比較的;那如果來對標美國物價房價,自然也是要找一二線城市、而且也要找同樣在美國標準中物價痛苦程度高的都會區才算apples to apples。總不能拿台北的高房價出來戰,結果找美國中部大農村的House來比,要這樣的邏輯,我拿桃園非最精華區的房價/或雲林可以自己蓋大house來代表台灣,對比美國矽谷灣區Bay Area房價說台灣房價好便宜,相信也沒多少人能買單這個說法吧?
所以以下分享的真實物價基本上就是取自美國加州的矽谷Bay Area和華盛頓州的大西雅圖區。紐約因為我沒長期住過所以就不多舉例,但物價基本上不會比矽谷更親民,基本上就是跟矽谷等貴或是更貴。矽谷(Bay Area)基本上就是美國一線城市、而西雅圖常被視為二線城市(可能依不同的標準而定,但基本上還是穩定的大都會區)。而在美國自己的多項研究或報導中,San Francisco(矽谷的一個城市)、New York都是長據美國物價指數高的城市前幾名。
1.4. 討論重點
其實比起純粹的物價,當地所得/薪資對比物價討論起來可能更有價值。但鑑於文章的篇幅有限,所以這一篇的重點先在於物價、而不是所得對比物價,未來如果蒐集到夠多的數據,也會再另行撰寫物價薪資比的分析。
以我自己的經驗,美國名目薪資通常比較高、但物價比較高;在我的經驗中,不存在『美國名目薪資高、除了租金以外大部分東西物價都比台灣便宜』這種狀況。而且台灣也不時有假新聞或是斷章取義亂引用的新聞文章等,所以我也更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分享出真實的美國生活&物價現況。
如果你是看到『再嗎?』『再家嗎?』都會忍不住要糾正『在啦!不是再』的人,那你大概也能理解為什麼我決定要寫出這篇文章了,就是一種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覺啊~
另外以下是促成撰寫這篇文章的FB Post和原始文章:
- 延伸閱讀:要賺多少錢才能在美國成為中產階級?各大城市最低收入要求揭秘
- FB post(留言區網友臥虎藏龍,歡迎大家可以看大家的親身經驗):點這裡
2. 食
2.1. 生鮮食品
很多人表示美國超市買到的生鮮食材會比台灣便宜(但如果是到美國的高級超市如Whole Foods購買的話通常不會比台灣便宜),這樣看來美國在『食』的物價就比台灣低?
有些人可能會說:美國自己煮飯可以省這麼多,幹嘛不都自己煮?這樣食在美國就比較便宜了?首先省錢歸省錢,台灣一定也有一堆達人分享如何自煮/外食省錢秘訣,今天是要單純討論物價,不是在討論怎麼做更省錢,那就是要公平客觀的看生食&外食合併起來的花費。而且換句話說,如果有這個『美國外食很貴、自己煮最省錢』的想法,那不就表示其實說這句話的人已經明顯知道在外食這段的物價,美國就是比台灣貴很多?
然後關於生鮮食品有不少網友補充,在美國的亞洲超市買食材,不一定比台灣更便宜甚至還更貴,如果想買例如台式高麗菜、A菜(油麥菜/鴨仔菜)、金針菇等等。例如前陣子美國通膨最瘋狂的時候,還看到過一包$7.99 USD的金針菇!如果有網友又想回覆:那幹嘛去美國的亞洲超市買?不會去美國當地超市買就好更省?這個又回到了討論省錢還是物價的邏輯誤區。物價指數是一種統計數據,反映了一定時期內一個特定地區的消費者物價水平的變化情況,是以一定的計算方法和權重來反映消費者的正常支出水平,而不是只考慮消費者省省省省省錢的情況下的支出金額。
2.2. 外食、餐廳用餐費用
根據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計算方法,餐廳吃飯的花費是包含在物價指數中的,而不只考慮未加工的原型食物。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是要Apples to Apples比較,相信多數台灣人在台灣的時候多以外食為主,那為什麼在比較美國跟台灣物價的時候,要以美國生食+自己煮的價格(自己花的時間還沒折算價值)對比台灣外食價格呢?自己煮飯花費的時間也是自己的機會成本,以目前美國的高薪職業『軟體工程師』而言,上班時間讓他們在家自己煮午餐、還不如點外帶,損失的機會成本還比較少?
所以在『食』的這一項,即使生食有辦法找到比台灣便宜的食材(例如最明顯的牛奶、生牛排),但還是要考量不是所有生食都會比台灣便宜、且也需要加入外食花費一併估算才夠客觀。
在美國的外食都是除了標價外,要再加上當地的消費稅、還要再加上額外的15%-20%小費的(要給更多當然也行)。小費基本上不會不給,正常在美國生活的人都會給,除非真的服務態度差到很誇張,所以最後結帳就是要疊加2層。舉例而言,如果看到一碗最便宜$12.95的拉麵,以我目前所在的西雅圖計算,要出餐廳要付出的金額就是$12.95*1.101(我們這裡消費稅10.1%、以前我住在灣區9.75%,半斤八兩都很貴)*1.15(假設小費給15%)=$16.40。$12.95能吃到的也不會是最頂級拉麵,基本上就是味道不錯的日式拉麵,一碗稅前&小費前$16-$19的拉麵其實在這裡都算常見。
如果這時候有人要舉例『美國麥當勞很便宜啊,還是沒有比台灣貴』這種例子,那我又要打臉了。美國的麥當勞的確可以說是所有外食最便宜的,但應該沒人遇過哪個正常在美國生活的人可以一日三餐全部麥當勞還吃好幾個月的(拍片的Youtuber請不要納入考量),然後如果覺得美國外食可以拿麥當勞代表的,恩,我只能說美國生活和你想像中的不一樣(同理,我也不會拿台灣滷肉飯攤販價格代表台灣外食價格)。除了速食店外,美國更常見的就是一般的餐廳,以美國大通膨後的餐廳用餐經驗,2個成人在餐廳吃飯能用$40 USD解決就已經算便宜了。
以下是近期吃到的California Omelette & Scramble(道地美式食物啊、不是什麼非要到美國吃亞洲餐廳),一份$19.95還不包含消費稅&小費(旁邊的黑咖啡另外加錢),這個餐廳就是local brunch restaurant,當地人很愛的店每次去都要排隊,但並不算特別貴、不是網紅店、也跟米其林等級沒什麼關係。都會區要吃fine dining光一道entree $30-$50美金以上很正常、牛排前陣子查詢,眾多好評的餐廳一份要$40以上,而且這些fine dining只是Google/Yelp評價高,也沒有米其林星級加身。

以外食而言,可以說是毫無懸念的美國至少是台灣的2倍以上,3倍以上說實在的不誇張。一般餐廳兩人隨便吃$50-$60都很正常,而且這些餐廳level都跟米其林系列離很遠,跟台灣有店面的小吃、或是google評價好的餐聽等級差不多。
3. 衣
- 台灣蝦皮女生服飾價格參考:https://shope.ee/2ffSN9R0RV
- 台灣蝦皮襪子相關價格參考:https://shope.ee/7KQWJlh3ui
- 美國運動品牌服飾價格參考:https://amzn.to/42grEfC
如果是運動或戶外用品品牌衣服,如Nike, Under Armour, Adidas, Columbia, The North Face等,在美國買通常會比較便宜;或是即使原價+消費稅之後換算台幣沒有比較便宜,但碰上美國每格幾個月的打折季、或是開去距離市區開車1-2小時的Outlet(通常都有這些運動品牌櫃位),就能買到比台灣便宜的價格,但如果是專程開1-2個小時去Outlet,油錢、車的折舊、開車時間也需要自行衡量是否划算就是。不是每個人都願意衝去Outlet就為了省幾十美金,通常最多是趁著黑五聖誕節、或剛好有其他想要買的或家人來才會開去一趟。
而如果是要買日韓品牌衣服,通常在美國不一定能買到,而這種情況下就是台灣會更便宜還更好買。想知道台灣能買到多便宜的衣服,可以蝦皮上面一搜就會有一大把,衣服這一項真的是要看喜歡買怎麼樣類型的衣服、還有能不能在美國挑到適合的,例如我的女性友人也有不少表示在美國很難買到適合的衣服,只好能等到回台灣狂買(雖然天天穿運動衣很爽,但也不能期待每個人都愛運動衣)
4. 住
物價指數中的住房,通常包含以下方面:
- 房屋租金:住房租金是指住房租賃的成本,通常包括公寓、房屋、公寓大樓等各種住房形式的租金。
- 水、電、氣費:住房使用水、電、氣等公用事業所產生的費用也包括在物價指數的住房成本之中。
- 房屋維護及修繕費用:住房使用期間需要維護和修繕所需的成本,包括屋頂、窗戶、暖氣系統、空調系統等的維護和修繕成本。
查詢美國CPI物價指數內容後,其實房子的Purchase price也就是房價並不在物價指數內、但因為各地的房價其實會讓大家都有最直接的感受,所以接下來還是會順帶討論一下很多人關心的房價比較。
4.1. 房屋租金
美國的房屋租金應該可以說是多數人的共識就是貴,而且不是普通貴而是超級貴,我在疫情前後在Bay Area租房的費用,光Studio/1b1b就要逼近$3,000 USD/每月,公寓是有專業的Property Management 公司經營的,屬於中高價位但不算最高檔公寓。而如果需要更大空間或家裡成員更多,那預算就要拉到$4,000 USD以上(而且$4,000以上也不是住什麼頂級公寓),當然也可以找擁有投資房的房東租整棟的那種,但一樣每月$3,000以上基本可以預期(考量的是正常&算安全的區域,有那種便宜但真的治安很差的區域,但不是普羅大眾的首選所以pass)。
以下是Zillow給出的數據,Bay Area Median Rent是$3,750 USD、而在Seattle, WA大約是$2,167 USD。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蠻準的。我從矽谷搬到西雅圖,租金每月大約降$500 USD左右。
如果以矽谷的Median rent 3,750*30換算台幣是$112,500,至少是台北的月租中位數2倍以上,至於有沒有3倍或以上歡迎有更了解台北租房市場的人補充。

4.2. 水、電、天然氣/瓦斯費、垃圾處理費(Utility Bills)
講到Utility Bills簡直講到我的主場了,前陣子剛分享完我搬到西雅圖後的震撼彈,就是高昂的水電費。電費跟暖氣費(Gas天然氣)一個月低溫時期$250 USD很正常、不開冷暖氣的話省一點有可能$50 USD

而講到水費更痛,我現在住的地方(大西雅圖區)每個月水費固定費用$93.17 USD、一滴水沒用就是這個價,所以可以說是省無可省的費用,加上實際一個月用水費常常超過$130 USD(有聽說東岸如New York, 五大湖區的水費&污水處理費十分便宜,但西岸的水費普遍都貴,尤其是如果有被加徵污水處理費的話),由於前面已經說明為什麼拿矽谷當作台北的比較,這裡就不再贅述。
以下是我兩個月的水費真實帳單,Sewer base跟King County Wastewater Treatment是固定費率徵收,不隨用水量而改變。



以前我住在矽谷的時候,天然氣+電費&水費(含污水處理費)基本上可能稍稍比西雅圖便宜一點,但從2023開年以來灣區異常低溫、再加上天然氣費用飆漲,我很多住在灣區的朋友電費+天然氣費用比我這裡還貴(西雅圖比灣區緯度比灣區北邊很多,所以通常都是更低溫)。
而綜上所述,以我目前的經驗是光一個月的Utility bills就要$380 USD以上(簡單換算成台幣是$11,400 NTD),而且還沒算上垃圾處理費(就是有垃圾車到家門口收垃圾),光Utility bills就會是台灣正常用電用水的好幾倍以上,而且注意這只是『住』的其中一個項目,都還沒算上房租或房屋維護費用哪!
垃圾處理費和污水處理費不同,如果是住公寓,通常會均攤到每戶用戶中,如果是自己一家一戶,就要每月再另外付出費用。
4.3. 房屋維護及修繕費用
看到4.1. 和4.2. 討論的項目,相信有些人看到這裡會疑惑:那既然房價不算在物價指數中、本身持有房產者是否也有合理衡量的項目列入CPI中?答案是有的,房屋維護及必要的修繕費用都包含在CPI考量內。
美國的勞力相關費用是眾所週知的貴。以我近期的實例,清掃屋頂花費$350 USD,是被眾多住在美國的人鑑定為:很便宜了(有Contractor開到$1,000,我想也有人會買單);而清理庭院的樹枝&落葉(很多是大段要用鋸子才能鋸開的樹枝)我也付出了$750 USD
而持有房產也必須要每年繳交的Property Tax也包含在物價指數內。矽谷灣區一帶的Property Tax起跳價是1%,接著會有各種County、City、學區繼續往上加;有些新開發區還要多付Mello-Roos的Assessments。
常見的比率有1.16%、1.25%、1.4%、1.1322%(Fremont)、1.1543%(Newwark),但在灣區的Property Tax rate,基本上都會是房價的1%以上。若購買價$1,200,000 USD的房產、至少1%以上起跳的Property Tax試算,每年的Property Tax至少都要支付$12,000 USD 以上(感謝留言區網友更新,現在要付到$17,000了),而且是真金白銀的支付出去。而且以現在的物價房價而言,120萬美金的房產在灣區基本上就是有點年紀或面積不大的townhouse,離想像中的美式嶄新大豪宅差得距離不是一星半點。
而如果在大西雅圖區,以房價中位數來看,一年被收$5,000-$10,000 USD的Property Tax非常常見,如果是2百萬USD以上的房產,可以直接預期一年$10,000 USD以上的Property Tax了。
房產保險由於相對以上項目費用小很多,我就不特別舉例,但從4.3. 的房屋維護及修繕費用可以看出,持有房產(在不考慮貸款利率的情況下),每個月平均要支出的成本不一定比租房低,跟台灣極低廉的持有房產成本落差很大。
4.4. 額外討論:美國&台灣房價(非在物價指數中)
雖然房價不在物價指數中,但相信台美房價也會是影響大家對整理生活費、物價觀感的重要因素,所以還是決定花篇幅來討論。
台灣房價真的沒什麼好說,精華區真的高得離譜,尤其台北房價基本上就是不合理的高,社會新鮮人即使不吃不喝好幾十年可能也只能在台北買間廁所;而且因為在台灣持有房產的成本不高(台灣的Property tax真的很低),所以持有多間房的地主們寧願出租而不是賣出,所以即使在房價驚人的情況下,租售比差異很大,即使負擔不起房價、但通常想要在台北工作生活,租房還算相對能負擔。
而要看向美國的房價以前,要先強調以下重點:
力宏的吾疆Condo、帝寶等房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台灣十大最貴豪宅都是condo形式、美國除NYC之外,其他大城市通常都是Single family house最貴,這主要是土地面積&人口密度的差異,所以如果要拿美國西岸一線大城市跟台北房價作物價對比,基本上就會是Single family house vs. condo,一定要用大house來對比,就很難算是apples to apples,畢竟土地面積跟人口密度就擺在那。而台灣房價毋庸質疑的確是太貴,但如果拿台北對標(台灣的一線&高物價城市)拿來跟美國的一線&高物價城市相比,結論是台美都太貴,且美國一線大城市並不會比台灣划算到哪裡去,矽谷的single family house 好區2百萬USD以上其實很常見,再好一點的區域3百萬美金也買不到,更不用說矽谷的富人密集區的Los Altos, Atherton, 跟Hillsborough了(這幾個區域通常較少人討論,因為真的都是rich 中的super rich住在這)。
以下是2023年5月截圖,在矽谷的Hillsborough 1,490萬 USD的房市被列為Hot home、另一間不是Hot home但asking for 1,800萬USD,附近還有一大堆6-7百萬USD的房子在出售,以1,500萬換算台幣,就是4億5千萬台幣,而且這一棟只是現在在出售的其中一間,我相信也不是這一區最貴的。

而如果有人想拿跟台灣居住公寓比較類似的曼哈頓比較的話,台灣最貴的陶朱隱園新聞報導大約是15億台幣、紐約最貴的頂層公寓去年底剛以2.5億美元的價格上架,換算台幣是75億。所以大家可以當個參考,但基本上我不會、也不可能就來個草率的結論說美國房價是台灣5倍。
5. 行
5.1. 車價
車價普遍來說的確是美國更便宜。而且越昂貴奢華的車價差可能更大。但除去少數super rich或對車子很有熱情的人,多數人應該是好幾年換一台車?所以考量車價&規格的同時,也需要同步考量買車的頻率與時機,如果10-20年才換車,那除了車價外、更要考量的就會是持車期間的成本(如車險、油費、維修費用等)
5.2. 車子維修保養費用、車子保險費用
車價便宜但保養維修很貴(美國只要牽涉到人工的就非常貴),而日常在外開車,運氣爆棚的話可能可以不用修車或自己換機油,但評估物價不是用極端狀況去判斷的。正常用車狀況下隔幾年換輪胎換煞車皮或其他零件是很正常的。以我自己之前的經驗,開二手日本車Honda Civic,每月少少開的情況下每月要花
$321.93 USD,而且這還是在疫情前通膨&油價沒有大爆發的情況下,以現在來說費用只會更貴不會更省。
另外提供我之前做過的一系列保養維修費用,而且要注意這是日系車,德系車一定會更貴。持車3.5年期間我還是陸續花了維修費用如下:(其他次的更換機油都合併在大保養/維修一起做了)
- 更換冷氣感應器(不是壓縮機)&前車燈 $229.38
- 車輛檢查(檢查出來狀態良好無需更換零件或維修):$60
- 更換機油:$57.89
- 道路救援:$0(購買的汽車保險cover, 幫忙更換備胎與充氣)
- 更換單顆輪胎:$0(有輪胎保險,免費換新)
- 第一次Smog Check:$68
- 雨刷:$5.99(Costco特價時候購買,自己更換)
- 重買單顆輪胎保險(更換免費,但我加買新的單顆輪胎保險)$18.30
- 更換後煞車Rear Shoe Set (4 pieces)&後避震器Rear Shocks:$586.01
- 更換車窗感應器Window Regulator / Motor和車燈泡Headlight Bulb:$451.60
- 100,000 miles大保養(包括:更換火星塞Spark Plug和皮帶Belt,更換引擎油/機油/燃油濾心/引擎濾芯等):$488.99
- 第二次Smog Check:$40(不同州對Smog Check的規定可能不一樣,加州超過一定年限的二手車,每兩年要重做一次)
- 原廠Recall&檢測:$0
5.3. 大眾交通運輸費
恩,以大眾交通運輸費的話,我可以花到$0(如果不算上回台灣機場來回段的話)。美國這裡的大眾運輸跟台灣差異不是一星半點。通常住在NYC的可以完全不買車直接通勤上下班&生活,在美國的其他城市,基本上就是要自己買車開車或搭Uber/Lyft,而如果是高頻率的要外出上班、購物、出遊,搭乘Uber/Lyft算下來可能比自己買車&養車更貴。
6. 育
教育&養小孩這段的費用,我實際的DP(Data Point較少),但大概整理以下幾點多數住在美國的人比較有共識的項目,當然location 一樣是以矽谷、西雅圖為主:
- 灣區要請月嫂的話(美國沒有月子中心,有的話通常都是非法的,畢竟美國沒有坐月子的習俗),目前的正常價要$7,000-$8,000,加上小費以後準備$10,000 USD差不多。
- 托嬰中心每月抓$1,500-$2,000算便宜的花費。
- 如果要走傳統養培養小孩的方法美國學費可能不貴(送公立不送私立)、但如果要培養興趣&才藝班的話,費用很可能是台灣的2倍以上或更多。
7. 樂
7.1. 網路費、手機費
雖然放在娛樂這段感覺不太符合,但目前看來沒有更適合歸類的大類別所以就先列在這裡。
網路、手機不是可有可無的費用,而是每月的必要開支,之前在用三大電信商時,要加入別人的Family Plan才能有每月$35/每隻門號的費用,後來有換到更便宜的手機運營商,但缺點是收訊優先等級比別人低、然後如果要網路吃到飽還是要把預算提高。網路費用我們大概會一個月花$55,算是便宜的網路費用,更多裝置同時要上網的話就要買更貴的方案了。
7.2. 電子產品、消費品
- 美國電子產品價格確認:https://amzn.to/3AMjq38
電子消費產品通常在美國並不貴,部分產品甚至在台灣會貴1.5-2倍。不過美國的售價記得要乘上消費稅Sales Tax。台灣所有的商品售價都早已包含了5%的營業稅、而美國是所有的售價都不包含Sales Tax必須要外加計算。
例如蘋果產品加上州稅後,在美國買比台灣買更貴,如果在免Sales Tax的地方購買,匯率ok的情況下會比台灣便宜。
年底黑五衣服化妝品等等會大打折,很可能比台灣更低,但也不是天天過年有這個價格,一般來說加上州的消費稅比台灣還貴,但如果等到特價時期、或疊加多重優惠就能買到比台灣更便宜的價格。而且美國現金回饋平台、信用卡回饋給得比台灣大方。美國信用卡發卡行跟商家Charge的比較多,所以能有得回饋選擇也多,當然還是需要消費者自行花時間鑽研,不想花時間的話其實也不比台灣划算多少。
以下直接拿幾項台灣跟美國都熱賣的電子產品舉例對比。
比價1:Roborock 掃地機器人
會拿這一台對比,是因為我們家去年買了S7 MaxV Ultra(這一台的上一代),然後真的是解放雙手也好用,最近台灣跟美國都推出了最新的S8 Pro Ultra Robot Vacuum and Mop,所以我就來比價
- 台灣(蝦皮購物目前有$3,000 NTD折價券可以用):https://shope.ee/1fmvjvHh2m
- 美國:https://amzn.to/3AN7v56
由於蝦皮目前在特價中&有折價券可以用,在美國買目前沒特價+加上要另外乘上消費稅的情況下,到手價要接近$53,000台幣、而在台灣目前可以$40,000台幣內入手。
比價2:Dyson V12 Detect Slim Cordless Vacuum Cleaner 無繩吸塵器
Dyson V12在美國原價是$649.99,換算下來會比台灣貴;而以台灣現在蝦皮可以買到的組合,其實美國即使在特價後換算下來也沒比台灣便宜,台灣買不同的Set還可以比美國到手價便宜幾千。美國西岸大城市銷售稅多在10%上下,所以售價等於還要再加一成才是到手價。
7.3. 旅遊、娛樂費用
旅遊、娛樂費用說實話真的每個人落差太大,首先每個人的旅遊習慣、出遊頻率、旅遊地點與出行人數等都有巨大的差異,要強行對比美國物價跟台灣物價說實話很難,所以這一部分就先大致介紹,未來有更適合的分析方法再行補充或另外發文。
舉例來說,Las Vegas的四五星飯店可以低廉到每晚看起來只有$50-$100 USD,那照這樣直接對比台灣的五星飯店,看起來台灣的飯店房價比美國還貴好幾倍、所以美國旅遊的物價更低?這樣比有幾個誤區敘述如下:
- Las Vegas是賭場飯店區,賭場才是賺錢的大頭、飯店都是要吸引人過去住以促進賭場消費;賭得多通常還直接送飯店住宿。
- 如果不是住在Las Vegas當地,要去到飯店要搭飛機或自駕車,飛機機票會因為距離遠近有很大差異,以我所在地西雅圖舉例,廉價航空來回機票可以$200內(不能有托運行李、托運要另外加錢、隨身行李太大也要加錢)、一般航空公司要$300-$400左右。但不搭飛機到不了Las Vegas住飯店,也沒什麼高鐵的選項。然後搭飛機去到當地還有租車或叫Uber/Lyft(從機場花幾小時走路到飯店通常不在一般人考慮範圍內所以不討論)。
- Las Vegas的四五星飯店,通常房價都是不包含Resort fees的,等結帳到最後很可能會發現要加入resort fees,常見resort fees會收$30-$50 USD間。
所以你說Las Vegas的飯店名目價格看起來很便宜,但加入交通因素&其他各項雜費,我要住到的成本至少要花$400 USD或更多,那這樣我要算這個住宿費用是$50還是$400?
8. 醫療費、保險費
物價通常包含醫療支出、但不包含人身保險費(Life Insurance),所以醫療保險費(Health Insurance Premiums)也需要囊括在物價的討論中。
如果聽到有人在美國享有醫療保險、但沒在美國支付醫療保險費的,通常是公司幫忙出了。大公司通常都會有超強醫保,也就是想看什麼醫生就看什麼醫生不用擔心對方不收;如果自己保險的話,首先很貴(我聽過一個月$1,000的),然後買得不夠好的保險,很可能能看的醫院沒幾間。要在美國看病,通常第一步都要先確認對方收不收自己的保險,如果硬去看不收自己保險的,就等著收嚇人或天價賬單。
例如我們真實經歷就是在矽谷開過闌尾炎(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盲腸炎)的小刀,微創手術當天出院,後續也不用再回去拆線。如果沒保險的話真的會被charge $35,000 USD以上。
保險費就是沒用到都覺得沒差,一但真的要看病就會早知道了,我個人是不太能接受沒有就醫自由的感覺,所以保險either跟公司或一定會付費認真保,台灣即使二代健保也真的比起來超級便宜(我以前在台灣工作都有被扣二代健保)
想要確認公司每年幫自己支付多少健康保險費,可以找到自己的w2 form的box 12,如果有出現開頭是DD的項目,就是公司幫忙支出的保費金額,可以當作未來若自己想要購買健康保險費用的參考。不過通常個人買一定會比公司團保貴很多。
以我們自己的例子,box 12 DD欄位常出現超過$20,000 USD的金額,這個金額自己不能抵稅(因為是公司出的),但可以作為美國物價的參考之一。畢竟如果是自僱者、自行創業者,保險費就是要自行負擔投保的。

9. 稅!美國萬萬稅!
9.1. 消費稅Sales Tax
應該不用多說在美國生活的人都深諳各種稅賦之苦。不過Income tax 所得稅並不包含在物價指數內,所以稅的部分就先以消費稅為主。美國的Property Tax也是有名的高,但因為在住房成本section談過,所以也不特別拉出來談。
以矽谷&西雅圖來看,最多人居住的地區都破9%、10%以上的消費稅也不少。所有網頁上看得到的商品售價都是不含消費稅價格的。
然後我之前就撰寫過關於稅後所得的議題,雖然所得稅不包含在物價指數內,但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以下文章。要注意稅後被打幾折的到手收入,是純粹考慮稅務負擔、不含上述所有討論的物價&消費的。
Summary
綜合上述與FB大家的回覆,發現寫出『除了租金以外大部分東西物價都比台灣便宜』的網友,很大概率是考量得不夠全面,不然他的這個『大部分』跟多數在美國生活的人生活經歷可說是落差很大,或是他的物價就是純指消費購物買車買電子消費品。但要注意的一點是,購買這些消費品頻率能有多高?以購買廚房電子產品高壓鍋、空氣炸鍋為例,買一個好一點的基本上就用好幾年,正常狀況下不會天天買、月月買;買車的話除了rich/super rich/熱愛車子的人士且有財力支持,不然正常家庭都是最快幾年才換一台車。但生食、外食、租金、Utility Bills、養車開車、加油費用等可是要每月正常支付不然無法維生的。
以下圖片是我在疫情時期、美國通膨還沒大爆發的時候每月費用,這都是不含旅遊、養小孩、養寵物、娛樂等開支;而且當時因為害怕疫情所以多數都在家裡煮,現在外食費用每月一定是破千美金的。

來美國讀書工作以前我是有美國夢的。覺得來美國一切都能解決、自己能力也能直接level up(不然我現在也不會在這了),但如果在我出國以前能有更多來自前輩的公正客觀經驗,或許能也讓我當初的決策有更充分的資訊。
簡言之,如果自己有克服不了的坎,來美國也不一定會因此就克服,因為自己還是原來的那個自己,不會踏入另一個國家的國土就激發出第二人格。然後要來的話還是對物價有更客觀地了解,也才好決定要準備多少台幣/美金來生活。如果真的仔細想想不嘗試過會後悔,那就努力存錢努力準備來美國,有些事情不自己頭破血流一次是很難有真切的體悟。
以上分享都是基於自身經驗&research得來,歡迎以$5一杯咖啡的金額就支持我持續發布優質內容 Aillynotes (buymeacoffee.com)
Disclosure: As an Amazon Associate I earn from qualifying purchases.
更多美國、台灣延伸閱讀
美國高額現金回饋平台、省錢Tips
- 延伸閱讀:美國三大現金回饋網站&最大化優惠:Rakuten, TopCashback, RebatesMe
- 延伸閱讀:美國現金回饋網站推薦:TopCashback最高賺22%現金回饋&新用戶獎勵
- 延伸閱讀:台灣現金回饋購物網站:ShopBack蝦貝賺PChome、Ubereats現金回饋
- 延伸閱讀:上傳發票就可以每月賺現金回饋:Fetch Rewards和Amazon Shopper Panel
美國好物、電子產品史低價整理(含Apple)
- 延伸閱讀:2024最新史低價整理:Apple AirPods、Apple Watch、iPad
- 延伸閱讀:美國亞馬遜就能買到的Amazon Japan好物:象印、膳魔師(免國際運費)
- 延伸閱讀:美國亞馬遜就買到Amazon UK商品(附Staub詳細尺寸、價格比較)
- 延伸閱讀:Amazon也能買中文電子書:Kindle繁體中文書(附Kindle史低價整理)
- 延伸閱讀:更健康安全、可取代鐵氟龍鍋(1):陶瓷不沾鍋(附PFAS、鐵氟龍介紹)
美國信用卡持卡策略,如何賺到百萬點數(按照順序1-3看下去最順暢)
- 延伸閱讀:從信用卡小白到賺到Chase UR百萬點數,我的10個美國信用卡持卡策略
- 延伸閱讀:美國信用卡:Chase的UR點數超過1百萬點&Amex MR 50萬點賺取方法
- 延伸閱讀:2024值得關注信用卡:Citi、US Bank、Amex、Capital One、Bilt
哩程機票兌換
- 延伸閱讀:玩轉美國信用卡必備:好用的哩程機票查詢網站推薦-PointsYeah
- 延伸閱讀:用Amex MR點數兌換ANA全日空商務艙機票方法
- 延伸閱讀:Chase Ultimate Rewards信用卡點數訂機票,現省價值$2,000回台灣機票
- 延伸閱讀:如何最大化Chase UR點數,用點數兌換價值$7500商務艙來回機票?
- 延伸閱讀:Alaska航空點數兌換STARLUX星宇航空台美機票(洛杉磯-台北)
美國個別信用卡優惠分析-Chase系列信用卡
- 延伸閱讀:美國申辦Discover和Chase信用卡,一年半培養750分以上信用分數
- 延伸閱讀:美國信用卡入門級神卡:Chase Freedom Flex和Freedom Unlimited
- 延伸閱讀:換機票、酒店住宿必備信用卡:Chase Sapphire Preferred (CSP)
- 延伸閱讀:美國信用卡-Chase 大通銀行商業信用卡申請流程(100,000點推薦連結)
- 延伸閱讀:Chase UR點數$1-$1.6以上價值,兌換機票、Hyatt飯店或現金回饋
美國個別信用卡優惠分析-Amex系列信用卡
- 延伸閱讀:美國信用卡:Amex白金卡史高150,000首刷禮,值回$695年費的福利詳解
- 延伸閱讀:美國信用卡:Amex白金卡史高首刷禮150,000+20,000 MR點數疊加方法
- 延伸閱讀:美國信用卡:Amex 金卡開卡禮90,000點&優惠解析(額外10,000點活動)
- 延伸閱讀:Amex MR點數$0.5-$1.6估值:換商務艙機票、飯店、禮卡、抵消費換現金
- 延伸閱讀:美國信用卡比較:Amex白金卡和Chase CSP兩大旅遊神卡
- 延伸閱讀:Amex 白金卡、金卡、現金回饋卡史高offer,遇到彈窗怎麼破?
- 延伸閱讀:Amex 美國運通綠卡史高首刷禮:史高60,000點+等效年費為負
- 延伸閱讀:免年費保持MR點數的信用卡:Amex Blue Business Plus(BBP)
- 延伸閱讀:Amex 6%現金回饋買菜好卡:Blue Cash Preferred (BCP) 信用卡
美國酒店集團、航空聯名信用卡(Hilton, Marriott)
台灣、美國必買好物;台灣、美國海關帶回規定
- 延伸閱讀:台灣回美國買什麼?10大類必買台灣伴手禮清單
- 延伸閱讀:2024最新:美國海關托運行李規定(食物、泡麵、鳳梨酥、滷包、美金)
- 延伸閱讀:美國回台灣買什麼?10大類必買美國伴手禮清單
- 延伸閱讀:2024最新:台灣海關入境規定/行李帶回(維他命瓶數、藥品數、菸酒)
匯款回台灣、台灣可刷國外信用卡清單
- 延伸閱讀:美國匯款台灣、美國轉帳、台灣ATM提款:免手續費、國外交易費銀行整理
- 延伸閱讀:海外/美國轉帳到台灣:PayPal&西聯匯款轉帳方式&手續費分析
- 延伸閱讀:美國Fidelity 金融卡台灣ATM提款實測:無手續費、VISA匯率、提領流程
- 延伸閱讀:美國匯款回台灣問題:匯款限額670萬或100萬?美國贈與稅
- 延伸閱讀:台灣網站可刷海外信用卡:10個海外人士購物或送禮網站(含生鮮日用品)
美國地址、手機低成本保留、美國旅遊手機方案
- 延伸閱讀:美國手機資費省錢方案:Mint Mobile每月$15(eSIM申請步驟)
- 延伸閱讀:美國地址、美國轉信服務網站推薦:可幫忙收信、開信、掃描電子檔
- 延伸閱讀:低成本保留美國手機門號(可收驗證碼、銀行簡訊認證)-回台灣工作/退休
- 延伸閱讀:美國旅遊、美國留學工作便宜的手機門號(通話、上網)
- 延伸閱讀:VoWiFi跟VoLTE是什麼?低成本接收海外簡訊必備功能
灣區1.2M成交的房子 房屋稅已經漲到將近$17,000了。比你估得硬生生再多$5000。
Hi Rena,
超級感謝實際分享,我來加註在文章中讓大家更了解實際恐怖的生活費用!
Thanks,
Ailly
房價的部分確實不用懷疑台北比較貴,如果能以幾年的年薪去相比較會更清楚那種壓力,例如以工程師薪水會想買的房子,台北房價可能要15年薪水、矽谷是3~5年薪之類的,若以長久生活定居而言,矽谷在房價上起跑點就贏了十年的光陰以上。
另外看到Property Tax這是包含房屋和土地的持有稅嗎? 台灣持有稅是比較輕,不過項目有房屋稅跟地價稅。
在質的比較上,文化肯定不同,企業對員工的態度不一樣,總之謝謝分享。
Hi,
房價的話,如果以薪資比例對比房價,毋庸質疑台北真的比較貴,但單純以物價金額看的話,台北比較貴這個說法要存疑,美國更貴的房價是隨便抓抓一大把(詳見文章截圖舉例,換算台幣一大堆比台北豪宅高的),個人個性特別愛較真請見諒 lol。
美國的房產稅就是Property Tax一起徵收, 沒有另外分成土地&房屋個別徵收,不過按照上一個網友實際留言,現在在矽谷買120萬 USD 的房子,一年的Property Tax就是$17,000 USD、每年還可能漲價;也歡迎提供台灣每年實際持有房產的相關稅務(房屋稅+地價稅)讓大家參考。
Thanks,
Ailly
謝謝回覆
因為外商在台灣給的薪水可能只有美國本土的1/3,拿房價絕對值來比負擔的壓力會失真。
另外台灣陶朱隱園據傳一戶18億台幣,但是豪宅是小眾市場去比哪邊貴對工程師族群沒幫助,一般在意的是工作地點附近負擔的範圍內能買到什麼樣的房屋
以有許多知名科技公司都在的mountain view為例:
隨便找就能找到開價約150萬美左右的房子,這裡就有一例3 bedroom, 3 bath townhome built 2 story high,實坪約50坪(1,783 Sq Ft)左右,以google L5 年薪約36萬美換算:150/36 = 4.16年 薪水
https://www.redfin.com/CA/Sunnyvale/251-Ginko-Ter-94086/home/2123147
剛再次點進自己貼的連結,發現開價從155萬美金降為135萬美金,晚幾天開價就降600萬台幣的概念……
Hi,
要提醒幾個點
1. Listing price不一定和selling price相同,所以可以等賣出再來確認房價
2. Property Type是 Co-op(Cooperative Apartment),是指合作公寓,是由一個公司或協會擁有一整棟建築物並將其分成若干單位,居民購買的是這個公司的股份或成員權益,並且獲准居住在這棟建築中的一個單位。Co-op的所有權由合作社持有,而不是個人,且居民只是合作社的成員而不是房產的實際擁有者。因此,Co-op的買賣交易較為複雜,一般需要得到合作社的批准。
相較之下,townhouse是指獨棟的住宅,通常由單一業主擁有,並且有地基和戶外空間。而condo則是指公寓式的房產,通常每個單位都是由個別業主擁有,而公共區域和設施則是由整個建築的所有業主共同擁有和管理。
Co-op出售通常更麻煩,所以保值程度通常大輸Single Family House, 輸townhouse,至於與condo(就是我們常說的公寓)的比價我就不太確定,不過可以在附近找類似條件、年份的房產,就可以大概知道價格概況。另外我在灣區時期,聽到最多人購買的是Single Family House跟Townhouse,Condo的話通常有小孩後就會搬走,主要是因為小孩活動空間&隔音關係。
Thanks,
Ailly
謝謝回覆,因為已經回覆到第五層我沒辦法點你留言再回覆,所以繼續留在這下面
Co-op看起來是台灣沒有的型態,Co-op是由一間公司所有一堆房地,然後買家是買到特定房地的使用權及依房地價值比例計算的公司股權,而賣出時是賣出前述所買入的公司股權及所連結的房地使用權。
為什麼美國會有Co-op這種型態的房地產? 有什麼有利的地方嗎? 看起來有點像將台灣社區管委會公司化+由管委會公司直接擁有房地所有權,不過這模式台灣目前沒看到。
Hi,
這個其實我也不清楚,說實話我之前在灣區看房好一陣子,但幾乎不太有看到Co-op的型態,看到你貼的連結因為listing price較低所以我才特地看了Property Type、才發現是Co-op。
我之前在NYC比較有看到這個型態(或許跟跟土地面積、人口密度、住房成本有關),Co-op擁有的股權、Condo是產權,相對之下Co-op不容易出租、出售也沒那麼容易,所以如果類似條件下大家還是會偏向買Condo,Co-op也因為這些特性價格通常還會比Condo便宜。這樣的方式或許能降低住房成本,所以市場上還是有這一類型的交易。
不過以我自己的經驗,如果是自住要買房、未來可能會換房或租人,首次購房建議避開Co-Op形式,避免未來出現自己想不到的繁瑣手續。例如光看到買房要被公寓審核,很多potential buyer可能就去看其他property了,畢竟類似條件的房子過幾條街可能就有。
然後Sunnyvale最好的區域通常被認定是94087,學區好環境好治安也好,可以觀察那附近的成交價,可以再對灣區的恐怖房價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Thanks,
Ailly
謝謝 Ailly的經驗分享。
美國的房屋稅就是Property Tax,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美國沒有地價稅? 單買土地就沒有Property Tax?
Property Tax中文翻譯不太確定怎麼翻比較準確所以沿用原文,但Property Tax bill是含Land & Improvements的兩部分,以下是加州的其中一個county 範本:https://www.octreasurer.com/page/secured-tax-bill-example
我沒去檢索美國法律Land & Improvements的定義,但以台灣土地法的概念,Improvements可能對應到土地改良物,在台灣土地改良物包含建物及農作物。
Property Tax的稅基既然含有Land & Improvements,那可能稱之為財產稅較為貼切。
其實這篇文章的比法有點矛盾,一方面說台北外食要跟美國外食比,不然不公平。但比房價的時候又說因為兩地有所不同,所以應該要公寓跟 house 比。而且還說因為地的不同所以不能同面積比。
明明食物上也是大多數人到美國會自己煮,這個現象就跟大多數人到了美國會買 house 一樣,為何兩者卻有不同的比較方式?感覺作者只是先決定好結論,再來討論比法。
蛤?
這是因為餐廳外食太貴、要省錢才自己煮強迫學啊,怎麼變成到美國會自己煮好像是自帶技能了?
我想作者就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做比較罷了(偏好能不煮就不煮),但對於有不同的飲食需求,還真的美國比較划算(我之前回一趟台灣發現想吃的健康一點成本提高不少,美國超市隨便就能買到便宜新鮮的生菜,還有原型蛋白質肉類奶類…)。
把個人的生活方式當作通則去作為比較的基準,我是覺得不太必要啦。
其實就簡單兩個面向,美國外食只要涉及人工服務都超貴(3x),食材相當(甚至有些更便宜看個人飲食習慣),不太需要爭論其實(或許主觀的意見更能激發討論度XD)
截至2023/5,課後普通才藝費用一堂(30-60分鐘)是$25。
音樂類一對一的話,是$60-$100/約60分鐘。
體育類因為是團體,價格會因為提供者來自哪裡又有變化,如果是合氣道或者空手道、摔角之類的,我印象是一週(至少三次,外加free play time)是$80-$110。
以上僅供參考。座標San Jose平民區。
Hi Lee,
非常感謝分享這些珍貴的第一手資訊,想請問方便將您回覆的內容更新到文章中嗎?非常感謝~
Thanks,
Ailly
在台灣餐餐ubereat, 買個會員幾乎零額外成本, 美國各種名目加錢, 稅+外送費+平台費, 10元的東西結帳快20
Hi Paige,
外食相關的費用真的貴,自煮的卻能比較省錢,就是要花時間&心力,要煮得好吃還要多看教學多親自操作才能達到(天賦異稟的除外)
Thanks,
Ailly
您好,
目前規劃明年一家過去西雅圖, 兩大兩小(5歲,1歲).
一開始會跟在西雅圖的家人同住. 小孩一個會上公立, 另一個會送daycare. 吃飯應該都會自煮為主, 交通以開車為主.
我跟先生預計會到當地後在找工作, 有在網上搜尋相關美國生活費的資訊, 但估算差異有點大.
博主感覺對美國生活這方面有非常深入的經驗, 想要請問博主一開始準備多少台幣過去會比較保險?
十分感謝~
Hi Evelyn,
你們的狀況的話,小孩相關費用可能會佔不少的比例,可以到一些台灣人在美國的fb社團po文發問,大家都很熱心一定能提供更多準確的實際費用: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aiwaneseinusa/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97324218177775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aiwaneseMommyintheUS/
也祝你們一切順利~
Ailly
在另一個YouTuber 評論下看到台美兩地的看官開吵哪裡的水費比較便宜,很想Cue Ailly這篇,跟錢有關係的我只看Aillynote! Ailly的比較是最詳盡公平且客觀的 LOL
Hi Annie,
哈哈非常開心你的信任,如果有需要也歡迎將文章post過去沒問題~~:)
Thanks,
Ailly